世纪气象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70|回复: 7
收起左侧

[格物致知] 【原创】常读鬼谷子之养志法灵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4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 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故心气一则故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识分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鬼谷子集百家于一身,亦罢黜百家,以纵横为骄。所谓养志,乃成事必须。夕有苏秦张仪出师不利,故而回乡养志,大业成。

于今之社会,滚滚红尘,无免志衰意散,终而导致人性变化,事不能成。凡成大业,必心气归一,不搏二兔,即便不能舍弃,亦有所轻重。所谓养志之始,务在安己。沉默寡言,善事善思,放眼长远,必有所得。有志而有威,有威则后可谈。

所谓:有其存者亡,存其亡者存。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8-24 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鬼谷子集儒释道于一身,精通百家,亦罢黜百家,以纵横为骄...…
云飞扬气象 发表于 2009-8-24 00:36

鬼谷子是先秦时代的。。。
佛教没这么早传入中国吧= =
发表于 2009-8-24 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父亲喜欢收藏奇书,印象中家中曾收有鬼谷子论著,记得略为翻过,不过基本沒印象。

而水浒传和红楼梦是我们家族的禁书,我也至今没有翻过,可能我家族就我一个能做到,所以我后天修补家族基因缺陷相对容易些,为什么呢?

查了一下,楼主本文出自【本经阴符七术】第二术。该说法比较有道理,K版可以从专业上得到解释的:心理康复。

人在欲望膨胀下急流勇退,而后往往东山再起,就是心理障碍与康复的过程,除了看事物更加平衡而准确,貌似智力也有恢复,K版可以研究一下。

说起欲望,古人任何名家,必以德为先。比如我们食品专业的,普通技术可以广泛传授,尖端是不传的。事物都有两面性,入土也可,以免遗留祸害。

林则徐有十无益,简陋明了,云飞扬接下来可以开下【无益讲座】 :lol
 楼主| 发表于 2009-8-24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鬼谷子是先秦时代的。。。
佛教没这么早传入中国吧= =
dujuan 发表于 2009-8-24 01:22

这个么,“周穆王时西极有化人来”,当作为一种说法。至于佛教到底何时传入,尚无定论。

这里暂且理解为佛教精神吧。谢谢指正。
发表于 2009-8-24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据可靠的史料记载,佛教是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开始发扬光大是在东汉,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是汉明帝(光武帝的儿子,在位期间是东汉最鼎盛的时期——之后的汉朝皇帝,即位年龄都太小,结果陷入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的时代,一直到董卓乱政之前),白马寺就是那个时候修建的。

当然,中华文化是一个大熔炉,加上佛教的一些特质,这个大宗教最终是融入了中华文明,而不像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那样导致文明的冲突。

不过即便如此,中国本土道教和佛教,在历史上还是有相当的冲突的。一个比较好笑的例子就是,佛、道两家都企图说明是自己教派的先祖开导了对方的始祖。“老子西行”,就是道家想“说明”,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去了印度教化了释迦牟尼……哈哈……

周穆王时代的传说,可信度比“老子西行”的可信度还要低吧。
发表于 2009-8-24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ujuan 于 2009-8-24 09:41 编辑
这个么,“周穆王时西极有化人来”,当作为一种说法。至于佛教到底何时传入,尚无定论。

这里暂且理解为佛教精神吧。谢谢指正。
云飞扬气象 发表于 2009-8-24 09:00

周穆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10世纪

佛教的时代背景(非婆罗门思想)是公元前6世纪才出现



姬满同学是怎么知道400年后的事情呢?
发表于 2009-8-24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哦,周穆王时代,佛教绝对不可能传入中国——因为尚未诞生……

想想看吧,好比形容马克思主义在明朝传入中国一样——可笑。

佛教诞生于约2500-2600年前,大约是在-6到-5世纪。而周穆王的年代,大致是在-10世纪。相隔数百年。

释迦牟尼不可能在出世之前就把佛教传入中国吧……

话说回来,鬼谷子的年代,大致是在战国时期。传说孙膑庞涓张仪苏秦都是他的弟子(年代跨越得也太……)。那个时候佛教是诞生了,但是恐怕没有任何证据能够支持当时释教已经传入中国——诸子百家中并没有这一派的存在。

另外,不同教派的某些思想上有些重合的地方,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决不能就此张冠李戴……
 楼主| 发表于 2009-8-24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班,以上暂不作详考。本文原意不在考儒释道,在养志,呵呵,不过诸类问题本人今后一定注意。原文已作修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世纪气象云 | | | 关于我们

GMT+8, 2024-3-29 14:14 , Processed in 0.03217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