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气象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06|回复: 14
收起左侧

[理论研究] 闲话梅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 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晚Q群有网友转帖其他气象论坛会员和官方会员的梅雨争论,没仔细看,但看到搞笑的部分:副高北缘还在南海,却在说梅雨开始了。

不知教科书没写清楚还是气象迷群体没搞清楚,为什么有华南前汛期和梅雨之分?那是夏季风北抬的进展,也是东亚特有的冷暖对峙——梅雨锋。

副高在标准中做什么用的?跟夏季风爆发副高退出南海一样,副高脊线是判断梅雨的环流依据之一,我国气流场上,副高不北抬,夏季风如何北抬?

这也涉及何谓芒种与夏至的应用气象问题了。

所以,梅雨存在不同气候背景的年代际波动,跟副高大小有关。而2008年起,副高面积和脊线已经不再总是偏大偏北。

至于日本梅雨,有点不同,日本是副热带季风到达,就进入梅雨的,对应经向环流圈也与我国有所不同。

呵呵,想到哪里写到哪里,闲话梅雨,抛砖引玉,欢迎各位会员补充和开主题帖详细分析。
发表于 2011-6-1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华东四省市的入梅也以副高脊线的位置为首要判断条件之一。

一、上海梅雨指标
入梅标准:
入梅前五天副高脊线在18°N以北;且5天中日平均气温至少有3天≥22℃,入梅后头5天中,须有大于等于4天雨日(包括各区县气象站);若梅雨有分段现象,则每段梅雨结束后的气温均≥22℃。

出梅标准:
梅雨结束前后,120-130°E间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至26°N或以北,日平均气温≥27 ℃,最高气温≥30℃,且6天以上无雨。以后如再出现连阴雨,则属夏雨,而非梅雨。

二、江苏省梅雨指标
入梅环流调整日指标:5-6月份,当加尔各答500hPa稳定西风结束,出现东、西风相间之后,以下指标同时连续3天达到:
(1) 120°E副高脊线≥20°N。
(2)115°E、120°E、125°E经度上588线平均位置≥25°N(或115°E、120°E、125°E经度上584线平均位置,满足≥30°N,≤35°N)。
(3) 120°E上,-8℃等温线位置≥35°N。

出梅环流调整日指标:
入梅后,持续3天同时出现:
(1)120°E副高脊线≥27°N。(或115°E、120°E、125°E经度上588线平均位置≥31°N)。
(2)120°E上,-8℃等温线位置≥40°N。

三、浙江梅雨指标:

(一)入梅指标
连续出现5天以上的天气(日雨量≥0.1mm,允许其中有两天日雨量≤1.0mm或有一天无雨),以后出现多阴雨天气,无连续5天或5天以上的无雨天气出现,以日雨量≥1mm为梅雨开始。参考指标:同时,副高脊线北跳到北纬20°,并稳定在10天以上,且连续稳定三个侯。

(二)出梅指标
5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日雨量≥0.1mm)结束,出现5天以上的无雨天气.
(允许出现1天有雨)以后不再5天以上的阴雨天气,以最后日雨量≥0.1mm的日期为出梅日期。参考指标:副高脊线北跳到北纬25°,且稳定二个侯,在这段时间内连续出现5天日雨量不大于1mm的阴雨天气,以最后日雨量≥1mm的日期为出梅日期。

四、安徽梅雨指标:

(一)入梅
(1) 东经120°副高脊线至少连续4天≥北纬18°,有台风时不考虑副高压脊线的位置。
(2) 日平均气温连续4天以上≥22℃(江淮之间以合肥为代表,沿江江南以安庆为代表)。入梅后,气温允许低于此值。
(3) 日平均气温与日平均绝对湿度的差值连续4天以上出现负值,梅雨中断时允许出现正值(北片合肥站,南片安庆、芜湖、屯溪三站中至少有两站达此规定)。
(4) 满足上述三条件标准后出现的连阴雨开始日即作为入梅日(若连阴雨开始日比满足上述三条标准的日期超前时,则以超前的连阴雨开始日为入梅日)。

(二)出梅
(1) 东经120°副高脊线连续4天以上≥北纬27°(个别年份南部只需北纬26°)。
(2) 588线开始稳定控制淮河以南地区≥4天。
(3) 日平均气温连续4天以上稳定≥28℃。
满足上述三条之一开始日期附近的一场连阴雨或明显降水过程结束日即定为梅雨结束日,次日作为出梅日。

(三)梅雨期
入梅日至出梅日前一天为梅雨期。梅雨期中若连阴雨分段,则梅雨出分段。
(四)全省梅雨期南北两区中最早的入梅日为本省入梅日,两片中取迟的出梅日为本省出梅日,入梅至出梅日前一天为本省梅雨期。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6-1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宽松地说,广义上的梅雨应该也包括华中两湖和华东江西等地,不过这些地方的气象机构好像从来不说降水集中期的雨水是“梅雨”。
      
气象迷最近的骚动,主要还是因为下来长江流域有望出现连阴雨缓解旱情,给人以是否梅雨即将到来的联想了。
      
未来芒种初期的长江落雨(又不能用“龙舟水”这个华南前汛期专有名词替代了),不意味着夏季风稳定抵达长江流域,大概是不应该算作梅雨的。
发表于 2011-6-1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貌似夏季风的前沿准静止锋面降水的对应锋面系统,在华南、台湾和长江流域都叫做“梅雨锋”(在日本一带也是)
发表于 2011-6-1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候值上,长江流域入梅一般是在芒种节气的第二或第三候,具体可以参见节气平均环流形势。
      
今年副高偏弱的形势(要不然大槽也不至于严重压倒暖湿气流,导致今年春季我国南部的偏冷偏干),南北双雨带,多半入梅是较晚的,到夏至都说不定。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稍后为大家送上NCEP谷雨-小暑逐候(72候)相关气候值再分析,相信对爱好者理解和以后的官方标准修订有明显帮助。

PS.
时间有限,只能做谷雨-小暑。
发表于 2011-6-1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华东四省市的入梅也以副高脊线的位置为首要判断条件之一。

一、上海梅雨指标
入梅标准:
入梅前五天副高脊线在18°N以北;且5天中日平均气温至少有3天≥22℃,入梅后头5天中,须有大于等于4天雨日(包括 ...
ryq50 发表于 2011-6-1 09:39

这种标准似乎都趋于事后分析....
“梅雨”一词....据说已成为国内气象部门的敏感词
   
题外话...KMA从2009年起不再预测入梅出梅,只做事后分析....
気象庁によると、梅雨前線が去った後も雨が多く、学界からも国民を混乱させかねないという指摘があったという。
 気象庁では代わりに、国民が体感できるよう、実質的で詳細な降水量見通しを発表することにした。梅雨前線の形成時期には週間予報や一日予報とともに梅雨前線による降水量予報を随時行う。梅雨入りと梅雨明けの時期は事後分析の上で確定するが、統計や学術資料としてのみ活用する方針だ。

http://www.wowkorea.jp/news/Korea/2009/0610/10058433.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标准似乎都趋于事后分析....
   
“梅雨”一词....据说已成为气象部门的敏感词 (极容易吵得脸红脖子粗,而且一吵起来就难以停止)
dujuan 发表于 2011-6-1 12:20

是的,我关注气象5年来,年年因此争论不休,官方来说是学术争论,民间来说集中于气象迷群体,气象爱好者和公众倒不会争论这些,媒体乱渲染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否能将日本梅雨和“大陆梅雨”相提并论还是值得商榷的,如同东北气旋是否等于日本气旋。

我争取晚上完成再分析提取,到时看看就清楚。
发表于 2011-6-1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各气象部门的标准不同,没什么意外。WMO和国际学术并没有梅雨的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世纪气象云 | | | 关于我们

GMT+8, 2025-3-15 22:40 , Processed in 0.02902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