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气象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i0627
收起左侧

[其他分类] li0627的文史随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史记的记载中,赵氏孤儿的情节已经比较完备。虽然因为文字古朴而只有一千多字,但是扩展开来,可以是不输于made in当今的一部小说。而且,因为简练,或许这样的作品更吸引人。

巨讨厌现在的电视连续剧之类的作品,情节扩展很多,大有让人不一直连续追看完就无法知悉剧情发展的态势。然而人的时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都花费在追逐剧情之上。这种时候,简单情节,精炼故事,就足以令人畅爽过瘾。

我们来看史记中的这个传奇。完全没有文史观念的人,一般会为这个故事而惊叹,而不曾发现其中的一些个背景的耐人寻味之处。不过不妨,我们就先单就情节本身,简述一下。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候的晋国。大反派是因为这个故事而也被大家家喻户晓的屠岸贾(PS:话说这个人,到底是姓屠,还是复姓屠岸?想来多半该是后者,不过这是一个和“左丘明是姓左,还是复姓左丘”一样的问题)。等等,光一个反派?当然不是了,这里出现了非常无敌的群众反派演员——诸将。

诸将会不会是姓诸名将的人呢?嗯,从记录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个人的字一定是“群臣”,因为他以“群臣”自居。呵呵呵呵。而且,屠岸贾对这个人说话,得“遍告”——当然,也完全可以“理解”为说了一遍又一遍。

OK,反派定格在屠岸贾和诸将身上了,反正是二人或更多,用若干个就可以形容数量了。那么正派的人,当然貌似更多了——赵氏一族(含赵武),赵朔妻(庄姬),赵朔的门客(也就是重要主角的程婴和公孙杵臼),以及韩厥(韩献子)。至于国君晋景公嘛,就是一个国君的角色,先昏后明的那种。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续)赵氏孤儿

根据文中记载: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甲子年),晋楚争霸中的邲之战发生,赵朔当时统帅下军救郑。(邲之战的情况可以自行百度,结局是楚胜晋败)
     
同年,晋国的大夫、宠臣也是奸臣、官居司寇(相当于最高法官兼检察官)屠岸贾图谋诛灭赵氏一族。赵氏的灾祸,可以追溯到先祖赵盾的一个梦。根据占卜,这个梦是子孙之祸,这时候应验了。
     
屠岸贾找了一个借口,追究当年灵公遇难的事件,要求诛灭赵氏。韩厥劝阻不果,转而通知赵朔准备逃亡,赵朔不听(其实我很奇怪屠岸贾居然放过韩厥)。赵朔不肯逃亡,向韩厥托孤(这个“孤”儿都还没出世 = =)。韩厥允诺,就托病不出。然后,司寇屠岸贾没有国君的命令就和诸将(当然是将军们的意思了)联合,在下宫攻击赵氏,是为“下宫之难”,赵氏灭族(什么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啊,都被杀了)。
     
赵朔的老婆也就是晋成公的姐姐庄姬(当今国君晋景公的姑姑),留有赵朔的遗腹子,逃到宫中避难。这个遗腹子成为赵朔剩下的两个忠心的门客程婴和公孙杵臼的希望。
     
庄姬生下了赵氏的遗孤,被屠岸贾得知,派人在宫中搜索追杀。赵氏孤儿奇迹般地脱逃。程婴和公孙杵臼定下悲壮的计谋,李代桃僵。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孙杵臼扮演了忠诚志士的角色,抱着“赵氏孤儿”(他人婴儿)逃难。程婴扮演了可耻的叛徒的角色,为了一千金(单位不详)的巨大财富,告发了公孙杵臼和赵氏孤儿。结果,公孙杵臼和“赵孤”被杀,反派们以为大局已定,停止了追杀。这场戏中,选择了扮演“容易”的角色的公孙杵臼表演非常出色,骗过了所有敌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堪称义士。
      
然而更上一层楼的义士自然是程婴。他忍辱负重,不惜背负叛徒的骂名,隐居山中,而抚养真正的赵氏遗孤长大成人。不要小看这简单的描述,这可是程婴和公孙杵臼定计时,共同认为的“艰巨任务”。
     
转机在十五年后发生(晋景公十八年,公元前582年,己卯年)。晋景公病了,占卜的结果说是因为大业(赵、秦的共同先祖)的后代不顺利导致的。韩厥趁机进言,赵氏得以有平反的机会。晋景公召唤赵氏孤儿赵武,藏在宫中。在将军们前来探视国君病情的时候,晋景公利用韩厥的部下胁迫诸将们同赵武会面。迫于形势,将军们自我撇清当年的事件,声称元凶只有屠岸贾(当年是屠岸贾伪造君命下令攻杀赵氏的)。然后将军们(诸将)反水,改邪归正,弃暗投明(天哪,反派迅速自我救赎,反戈就成佛了),和赵武与程婴反而攻灭了屠岸贾一族。赵氏平反,赵武恢复了赵氏的爵位和食邑。
     
故事到此还没完呢。大功告成,程婴自杀以报赵朔和公孙杵臼(真的是大义之士)。赵武非常悲痛,为程婴服丧三年,给他安排了祭祀用的土地,春秋祭祀,世代不绝,以纪念程婴的功绩和恩德。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后世的演绎,基本上都出自于司马迁《史记·赵世家》中的上述记载,衍生的情节纷繁不一,但大体概况基本如是。如果,当我们发现历史的真实并非如史记上的记载这般,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不幸的是,历史的真实,恐怕真不会是上面赵氏孤儿这样的记载。
   
在旁证史料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个传奇故事中一些逻辑上的漏洞。这要涉及到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一些文史常识。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0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续)赵氏孤儿

晋国虽然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大国,但最早称霸,还是到晋文公的任上。命途多舛的晋文公,曾被迫流离逃难多年,起因是骊姬之乱。这场变乱,与曲沃代翼一样,都给晋国带来深远的影响,最终导致了“晋无公族”,晋国的公室从此孱弱。晋国不再分封公子、公孙,而将土地封建给外卿重臣,虽然避免了公族夺嫡争乱的局面,但也带来了异姓卿族的逐渐壮大。在春秋晋国鼎盛的时期,由于君主贤明,任人唯贤,君卿团结齐心,共同对抗外敌,追求霸业,造就了晋国多代君主的连霸局面,内部矛盾得以掩盖;但越到后来,体制内的毒素逐渐积累,最终发展成了心腹大患,最后终结了晋国的历史(六卿最后兼并成韩魏赵三家,而后的事件大家应该都知道)。
      
在晋国,君卿矛盾是贯穿晋文公之后许多代的内部主要矛盾。当君主暗弱昏昧的时候,强势的正卿(刘军中的中军将,相当于宰相,代君主执掌军政大权)成为国家实际的主宰,早期典型的例子就是赵盾。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0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赵盾的父亲赵衰,在晋文公时代是国家重臣,而且以谦让举贤著名,被誉为“冬日之日(冬天里的太阳)”,并为其子赵盾成为国家重臣奠定基础。赵盾后来成为晋国的正卿和实际主宰,性格严厉,被形容为“夏日之日(夏天里的太阳)”。晋灵公时,灵公无道,与赵盾矛盾尖锐,曾经派刺客去暗杀赵盾(鉏麑能够成为古代著名刺客,拜灵公所赐),而且不止一次准备杀了赵盾,迫使赵盾一度要流亡。然而赵氏实力深厚,被封在邯郸的赵穿(邯郸赵氏哦),也就是赵盾的弟弟,在赵盾流亡时反戈一击,在桃园(不是后来刘关张结义的地方,只是同名)弑君。赵盾还没逃出晋国,灵公已经被杀了,赵盾就回国都迎立新君,继续执政。由此,董狐(史之良家)记录了“赵盾弑其君”的事件。这个事件,也正是传说中后来赵氏灭族的“根源”。深究远因,还是君卿矛盾使然。
   
赵盾之子就是赵朔,也就是赵氏孤儿赵武的父亲。如果赵氏孤儿的传说是真实的,那么,赵朔应该就是赵盾的继承人——然而史实并非如此!
     
(很长,依然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1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三)

我们再来看屠岸贾。虽然名为司寇,但是,屠岸贾根本没有兵权,也没有像其他各卿的深厚家世及背景。没有兵权的弄臣,想要族灭拥有兵权、根基深厚的国家重臣,只有依靠君主的支持(这里就不去扯另外一个要害“动机”了,没有解释就是最好的解释空间)。但是,在赵氏孤儿传说中,屠岸贾竟然是靠“矫诏”擅杀,来将赵氏灭族的。这种事情,事后不可能不被追究,是两败俱伤的情况(矫诏是死罪),始作俑者不会不顾虑。这样一来,屠岸贾除非是要搞个同归于尽,不然不会做出如此疯狂的举动;参与行凶的“诸将”,也难脱其责。然而,灭族事件发生后,反派活得好好的,赵氏遗孤却不得不隐姓埋名,等待时机。最重要的是,屠岸贾杀了赵氏之后,依然没有兵权,也没有取代赵氏故有的地位(等着根基深厚的“正方”反击)。这,不合理。
      
1.屠岸贾没有能量灭赵氏;
2.屠岸贾要灭赵氏,只能借势,而他用了一个借势之后会被反噬的方法;
3.结果,灭掉赵氏之后,他没有被反噬,至少在赵孤长大之前。
(4.动机就不提了,反正原文就是胡乱的“欲诛赵氏”,怎么编都行)
      
OK,这个逻辑矛盾其实可以解释。屠岸贾在故事中后来居然还是貌似权势通天的样子,皮发无伤,完全没被追究。这只能解释为,其实是晋景公实际默认这一事件的发生。那么,屠岸贾就不是“矫诏”而实际上是“奉诏”了。那么,赵氏灭族,仍然应该用君卿矛盾来解释。晋景公屠灭了赵氏一族之后,过了多年,才因为得病,迷信而追悔,给赵氏平反并复位,这也可以解释——然而,这样一来,赵氏在只剩下遗孤的情况下,还能有什么盼头?要知道,既然是国君要灭赵氏,等待国君翻悔这么不靠谱的事情,真的很……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1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然后来看看无厘头的“诸将”,连名字都没有的群众演员,真不可思议。诸将有兵权,也是一个集体,理论上有了攻灭赵氏的实力。然而要害还是“无名”。要想攻灭执掌三军之一的六卿重臣赵氏,不可能指望赵氏不反抗;那么,诸将只能是六卿中的其他非赵氏的几家联手(而且还不能计入没参与的韩厥)才行。而这些人的名头和声望、实力与地位远高于屠岸贾,根本不可能在这事里头跑龙套,给屠岸贾当枪使。而如果这些人参与这件事,留在史书记载上的绝不可能是屠岸贾,只能是这些“诸将”的真正名头(实际上,主其事的正是正卿栾书)。“诸将”,好一个讽刺的名词。
      
编故事蒙人的要诀,正是细节非常清楚,关键的承启事件却含糊而过。赵氏孤儿,一个精彩的传奇故事,政治内涵与逻辑矛盾却不堪一击……
         
(待续,新年预告:《左传》里面的不同记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1-5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续)

18# li0627

好,让我们再来看看《左传》里面关于赵氏之难和赵氏孤儿的记载。由于《左传》是编年体记载而非纪传体记载,所以只能间断地来看了:
   
晋赵婴通于赵庄姬。(成公四年)

五年春,原、屏放诸齐。婴曰:“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
其忧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弗听。婴梦天使谓己:“祭余,余福
女。”使问诸士贞伯,贞伯曰:“不识也。”既而告其人曰:“神福仁而祸淫,
淫而无罚,福也。祭,其得亡乎?”祭之,之明日而亡。(成公五年)

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
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
“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
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
乃立武,而反其田焉。(成公八年)
   
 楼主| 发表于 2011-1-5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段文字简略得多了,值得全文翻译+文史背景介绍。
      
1.鲁成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587年,晋景公十三年,干支甲戌年:晋国大夫赵婴齐(封于楼地,又称为楼婴)与赵庄姬(赵朔的遗孀,赵武的母亲)私通。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赵同、赵括(这个不是纸上谈兵的那个赵括)和赵婴齐。他们都是赵衰的儿子,均为晋文公的女儿赵姬所生。而赵盾是赵衰在与晋文公一起流难时,在翟国娶了叔隗生的。换句话说,他们和赵盾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赵姬是贤德的女子,他是在晋文公回国成为君主之后被赐婚给赵衰的,作为公主,本来可以成为嫡妻,她却主动提出,让赵衰迎回叔隗母子,还把正室地位也让给叔隗,让赵盾做嫡子,而她自己则成为妾,她的儿子们也成为妾生子。
     
中国古代并非是大家所想象的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室(嫡妻)有且只有一个,其他非正室的都算是妾。妻与妾的地位天差地别,妻尊妾卑。而且根据嫡长制,嫡妻的长子天生就是继承人,于大夫、公族(王族)而言是世子,于国君而言为太子。
     
所以,赵盾成为赵衰死后赵氏大宗的继承人,并成为正卿,执掌国政。当初如果不是赵姬谦让,他不可能会有后来的地位。
     
后来在晋成公任用赵盾时,赵盾感念赵姬的恩德,提出请求,使赵同、赵括、赵婴齐都进爵为大夫。赵同食原,赵括食屏,赵婴齐食楼,故又称原同、屏括、楼婴。这就是下文的原、屏所指。
     
而且,赵盾死前,将弟弟赵同指定为自己一脉宗室(赵氏大宗)的执掌人(宗主),赵同、赵括都是掌有军权的六卿大夫。赵盾的儿子赵朔,反而成为赵氏的旁支。
     
赵同、赵括的资历、功勋、辈分都比赵朔要高,且二人为人霸道、强横,为赵氏大宗最后灭门埋下了祸根。
     
论辈分而言,赵婴齐是赵朔的叔叔,赵庄姬是赵朔的老婆(遗孀,赵朔这时候应该已经早早病死了),私通事件肯定是一大丑闻(叔叔与侄妇 乱 伦)。
     
(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世纪气象云 | | | 关于我们

GMT+8, 2024-4-18 10:31 , Processed in 0.02412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