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气象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229|回复: 10
收起左侧

[科普知识] 上海气象灾害概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3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地处长三角最东端,地势低平,一般海拔3-5米,因此很容易受到风暴潮而形成洪涝。而上海又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天受到西北气流控制,寒冷少雨;夏季受到副高影响,天气炎热;而春秋相对短促。因此只要季风的稍不稳定,上海就会出现比较异常的天气(比如高温、暴雨、寒潮等),有时往往造成灾害。

    上海气象灾害主要有热带气旋(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大雪、高温、大风、雷暴、龙卷风、冰雹、大雾等等,均能产生严重的影响,从187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上海气象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出现,年概率达到0.98。其中台风、暴雨的年概率分别为0.57和0.61,大风灾害为0.65,冰雹灾害为0.45,龙卷风灾害为0.41,雷击灾害为0.50,洪涝0.27,干旱0.28,大雾0.31,寒潮大雪0.30,高温比较少一些,在0.08,不过由于气候的变暖,90年代以来高温比例在明显增大,最近已经仅次于TC、暴雨和寒潮。

    下楼将比较系统讲述上海主要几个气象灾害

PS:下图是251-1990年上海地区总的灾害情况,空格处大多是未有记录,而不表明该年没有此类灾害。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热带气旋(TC)对于上海的影响

热带气旋(TC)是在热带洋面上形成的大型涡旋,按其近中心最大风速分为超强台风、强台风、台风、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和热带低压。TC所经之处,一般伴随狂风暴雨和巨浪,若正好逢天文大潮(风暴潮3碰头),可能导致决堤等重大灾难。但是在TC深入内陆的过程中逐步减弱,所带来的雨水可以缓解高温伏旱的天气。1949-2000年影响上海的TC一共153个,平均每年3个,最高值8个/年,最少年份没有TC影响。其中伴有10级以上大风的影响个数占总数的24%,伴有暴雨的占35%。

    影响上海的TC一般出现在5-11月,其中以7、8、9月最多,占全年的86%。尤其是以8月最多,占到全年的37%。其中最早影响上海的TC是1961年5月18-20日,最晚则推迟到1972年11月9-10日,一次TC影响上海的时间平均为2.6天。

    而从TC源地来分析,影响上海的TC95%形成于西北太,其中又以10-15N之间的生成的最多(关岛-菲律宾以东800km区域);剩下5%源于南海中东部地区。

影响上海的TC路径可以大致分为5类(见下图):

1. 远海转向——TC在西太形成后西北移动,进入东海(琉球群岛)以后转向成偏北-东北,这个对于上海影响比较小,概率占6%左右;
2. 近海北上——TC进入第2警戒线后,转向比第一种情况推迟,一般沿125E左右北上,由于离上海较近,影响比较大,概率大致占21%;
3. 正面袭击——指TC中心直接登陆上海海岸线,由于上海纬度比较偏北,因此这类TC概率不大,仅占不到8%,但是带来的影响却是灾难性的,风力往往可以达到10级以上,过程降水普遍超过100mm,达到大暴雨程度;
4.  西行——TC一路偏西行进登陆浙江、福建或广东,其中登陆点在25N以北的占到31%,以南19%,这类对上海影响是比较大的,也是最常见的路径,比如历史上导致重大灾害的9711和2005年的麦莎都是这个路径。
5. 南海TC北进登陆华南然后东北行——往往沿东南沿海海岸线行进,也有可能在浙江再次出海,这类TC对于上海的影响虽然概率比较小,只有不到10%,但是却是值得重视的,虽然风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是雨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有时会出现暴雨。

寒潮路径.jpg

    TC带来的影响主要有大风、暴雨和风暴潮。

    按照1949-2000年统计,上海由于受到TC影响出现最大风力6级以上或者阵风8级以上有108次,平均1年2次。其中以6-7级最多(77%),其次是8-9级(21%),最大风力12级以上没有出现过,但是阵风12级以上的达到了8次。市区一般以偏东风为主,其次是东北风;北部郊区以及长江口区则以东北风为主;南部郊区和杭州湾区域有时可以刮东南风。

    而暴雨则在1949-2000年间出现了54次(日降水量>=50mm),平均每年1次。产生的暴雨过程一般在100mm以下为多,100mm以上的大暴雨有26次,平均2年一次,且东部略多于西部。

    TC风暴潮是由于TC的气压和风力引起海平面局部上升的现象,也叫TC增水。一般以吴淞口为标准,增水超过0.25米的占到了67次,其中有3次大于1米,比如1981年9月1日受到8114台风影响,增水吴淞口1.88米,为历史记录。增水和天文大潮结合的话,往往引起异常高潮位,吴淞口水位超过4.5米警戒线的次数有23次,其中1997年8月18日受到9711号台风影响,吴淞口潮位5.99米,为历史最高。由于吴淞口开口向东北,因此如果碰到东北风,增水最多。

    接下来看一个TC影响上海的经典例子——9711号台风(历史上影响上海最严重的台风之一)其路径和位势见如下所示:

9711路径.jpg
97.8.18位势.jpg

    1997年8月18-19日,9711号台风于18日晚上20点在浙江温岭登陆后继续西北行进入内陆。上海市受其主体云系影响,出现风雨潮三碰头。全市普遍出现8-10级大风,沿江、沿海地区阵风达11-12级并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宝山、浦东新区、南汇、崇明基准站日雨量都超过了100mm。其中宝山区前卫镇18日日雨量147.2mm,崇明北四校站19日更是达到198.0mm。又值大潮汛,吴淞口潮位5.99米,超过警戒水位1.19米;黄浦公园潮位5.72米,超过警戒水位1.17米;米市度站潮位4.27米,超过警戒水位0.77米,均破历史记录。暴雨和大风造成市区防汛墙决口3处,漫溢倒灌20处;沿江沿海险情频频出现,一线海塘多处溃决,受损处511处(69公里)。金山海潮达到6.57米(截止当时历史最高是5.97米);奉贤长约22.6公里堤防全线漫溢;松江县沿黄浦江有35处(14公里)漫溢,13处(158米)溃决;宝山区蕴藻浜支流的泗塘河漫过河堤向泰兴桥下居民区狂泄,杨浦区兰州河防汛墙决口150米,江水涌入江浦路民宅区,马路积水最深达到1.4米,黄浦江闵行段江水没过江堤,马桥、陈行、曹行、梅陇镇等地区,均造成了数百至上千居民围困。据统计,市区倒损树木43957棵,造成道路堵塞,交通一度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大风还造成仅市区就有39处电线被刮断,受累数千户居民家中停电;郊区各地因高压线被吹断,发生大面积停电和电话故障;全市中低电网故障952起,电话包修4625人次,还有近万户居民屋漏保修。郊区受灾农田75万亩,其中蔬菜损失尤为严重,接近50%,直接影响蔬菜上市。台风还使得水运、空运一度中断,累计有135个航班、22条轮渡全部停航,39个出港客轮取消,28艘进港客轮未能抵达,上万名旅客滞留。台风袭击过程中,死亡7人,伤多人,直接经济损失6.3亿元以上。由于对该台风成功预报,损失已经尽可能减小到最低的程度,但可以看出损失还是非常巨大。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暴雨洪涝和干旱对上海的肆虐

除了TC之外,暴雨和洪涝也是影响上海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一般产生于TC、梅雨、强对流等天气系统。每当遇到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暴雨,会引起城市积水,交通瘫痪,严重影响市民的出行和生活。

    暴雨一般是指一段时间内出现的大量降水,一般以日(24小时)降水量>=50mm即为暴雨日,其中100-200mm为大暴雨,超过200mm为特大暴雨。

    据1875-2000年统计,徐家汇站测得暴雨天数408天,平均每年3.2天,最多是1999年的10天。年暴雨日主要集中出现在6月中旬-9月中旬,站全年的80%以上。其中有2个高频点分别出现在6月中旬-7月上旬和8月下旬-9月上旬。百余年来,连续2天以上出现的持续暴雨一共34次,其中1957年7月一次连续3天,1999年6月一次连续4天,其他均为2天,大多出现在6-9月。超过100mm的大暴雨有39天,而2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只出现过一次,百年罕见了,主要出现在8-9月。

    上海暴雨分布不均,局地性比较明显,一般以市区徐家汇站最多,沿江沿海的宝山、浦东新区其次,而相对内陆的金山、青浦比较少,和多雨区相差在1/3左右。大暴雨以闵行、浦东新区站最多,青浦站最少。其中1999年6月24-27日徐家汇、闵行、青浦、松江连续4天暴雨为历史罕见。而雨势极大值均发生在1977年8月21-22日,其中宝山县的塘桥镇24小时雨量581.3mm,12小时雨量563.0mm,22日凌晨1-2时,1小时雨量151.4mm,均为历史记录。

    1956-2000年,上海市出现暴雨灾害209天(不包括TC影响),年均4.6天,最多22天(1999年)。其中大暴雨或者特大暴雨出现连续2天或以上的,基本成灾。暴雨灾害主要集中在6-9月强对流盛行的季节。暴雨灾害绝大多数是以局部地区的点形式出现,而造成灾害面积比较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主要因素是梅雨期间的暴雨或者TC带来的暴雨。

    由于TC已经在上文讲述过,故不重复,下面主要说一下暴雨的罪魁祸首——影响上海的梅雨。

    梅雨是初夏时节江淮-长江中下游流域一带经常出现的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此时空气湿度大,物品容易发霉,故称“霉雨”,又值江南梅子成熟,也叫“黄梅雨”。地面天气图上表现为一条略呈东北-西南向的准静止锋,来回摆动于上述地区。在锋面南北区域往往有一条狭长的降水云系,南北宽百公里多,东西长数千公里。

上海地区梅雨期标准如下:

    入梅:入梅前5天副高脊线在18N以北,且5天中平均气温有3天>=22度;入梅后的头5天中,降水天数超过4天;如有分段梅雨,则每段梅雨结束以后平均气温>=22度。
    出梅:梅雨结束前后,东经120-130度之间的副高脊线北跳至26N以北,日平均气温超过27度,最高气温超过30度,且6天以上无雨。以后若再出现阴雨,则属夏雨而非梅雨。
    根据1875-2000年资料统计,最早入梅为1936年5月22日,最迟入梅是1982年7月9日,故平均入梅日6月15日,因此6月中旬前后入梅概率最高,达到37%(47年),7月上旬入梅只有5年(占4%),为最少。对于出梅来说,最早出梅日1936年6月9日,最迟1954年8月2日,平均出梅日7月4-5日左右,故7月上旬出梅同样占37%(47年)为最多,8月上旬出梅仅1年(1%不到),为最少。

    因此梅雨期从平均入梅日-平均出梅日为21天,最长59天(1954年),最短3天(1897、1934、1958、1965年),为空梅。梅雨总雨量最多达到了814.8mm(1999年),接近上海常年年平均雨量的70%,不过最少也只有11.9mm(1902年),平均梅雨期雨量为257.6mm。其中1875-2000年间超过500mm的有5年,不到50mm的有6年。梅雨期中降水日数最多的是45天(1954年),平均15天左右(占梅雨期的71%)。暴雨日平均1天左右,最多达到8天(1999年),其中有43年的梅雨期中没有出现过暴雨。


下表为1951-2000年上海梅雨概况

上海梅雨情况.JPG

       梅雨的灾害不容小觑,它和上海的旱涝有密切关系。梅雨期长,雨量雨日多,出梅晚的年份多夏涝,反之多高温伏旱。又由于连续阴雨,光照不足,空气和土壤过湿,对农业非常不利,对怕受潮的物资的储存也有比较大的影响。

    在187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到2000年,出现梅雨灾害的有10年(1875、1882、1919、1931、1954、1957、1991、1995、1996、1999年),与夏涝灾害同步,平均12-13年出现1次,尤其90年代以来,梅雨成灾4年,频率有增多趋势。

    形成上海梅雨天气系统主要是静止锋,有2种情况,一是静止锋稳定在长江下游,上海处于静止锋北侧,降水比较多,有时有暴雨,天气比较凉爽。日平均气温一般不会超过24度;二是由于副高比较强,静止锋偏北于江淮流域,上海处于其南侧,多阵性降水和雷雨,气温比较高,平均气温一般在26度以上,有时会出现35度以上的高温天气,由于露点高,感觉非常闷热不适;而有时由于副高不稳定,静止锋来回摆动,上述2种天气现象交替出现。

       除了上面说的暴雨之外,洪涝也是上海的水之灾害之一,其原因多种多样,但是和过多降水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和降水相比,具有持续时间更长(延迟滞后性),影响范围更广。对于上海来说,主要有以下3种原因:
(1)梅雨持久,暴雨频繁
(2)多热带气旋影响,间隔短,强度大
(3)春、秋季锋面活动过多


因此按季节可以分为春涝、夏涝和秋涝。

    春涝主要发生在4-5月,规定总雨量超过250mm以上算春涝,1873-2000年期间一共出现了28年,平均4.5年一遇,其中>300mm以上的重春涝有9年。夏涝主要发生在6-7月的梅雨期间,上面已有比较详细的叙述,故不重复。秋涝出现在8-9月为多,其原因一是南下冷空气和暖湿交汇形成连续秋雨(形势和梅雨相似,只是发生时间不同);二来这段时间正好是TC多发期。因此这期间一般多暴雨,局地性比较大,因此降水量分布不均,往往市区洪涝而郊区没有太大的影响。一般来说8-9月总雨量超过350mm属于秋涝,出现了35年,平均3-4年一遇,其中总雨量超过400mm的有21年,占秋涝年份的60%。

下表总结了1873-2000年上海出现各类洪涝灾害统计

洪涝.jpg

下面看一下1999年历史最强低温梅雨(冷黄梅)的经典时段形势图和天气实况(选自宝山国家站):

1999.6.18位势图.jpg
宝山国家站.jpg

       接着简要说一下干旱,上海的干旱主要分为伏旱(盛夏)和秋冬旱。干旱的特点具有严重性、季节性、广泛性、潜伏性和持续性等特点。尤其是潜伏性,比如今年年初南方地区的旱灾,就是到了2月份才引起了重视,可惜不少地区已经发展到重旱了,相关内容可以参考:http://www.21cma.net/thread-3172-1-1.html —《我们一直以来忽略了的干旱(拒绝谣言)》。而且干旱可以影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比如1997年8月27日-11月14日,持续干旱,全市几乎一半农田麦子未能出苗,已栽的油菜成活率低。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的寒潮大雪灾害

另一个严重影响上海的气象灾害是寒潮(大雪)。寒潮是我国冬半年(10月-次年4月)最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过程,也是西风带特有的天气现象(而且和副地有很大的联系),所到之处寒风猛烈,气温骤降,低温霜冻,冰雪等经常出现,灾害严重。

    上海地区寒潮标准为:24小时内日平均气温降温6度以上,日最低气温小于等于5度;或48小时内日平均气温下降8度以上,日最低气温小于等于5度。

    据徐家汇气象资料统计,1951-2000年的冬半年影响上海的寒潮次数一共203次,平均每个冬半年4.1次。其中最多的冬半年达10次,最少的也有一次都没有的。最早的寒潮出现在10月下旬,最晚则是4月中旬。

    影响上海的寒潮,其冷气团90%发源于新地岛和极地一带。当其南移到西伯利亚-蒙古国西部的关键区时,都会加强,然后爆发南下。其中侵袭上海的路径有3条:中路——经河套直达长江流域,占92%;东路——东北-华北或者是从海上影响华东和上海(850hpaV型等温线直冲上海),站5%;西路——沿着河套以西的青藏高原东侧南下,站3%。

    首先看一下低温灾害影响。1873-2000年徐家汇观测站有记录的最低气温是-12.1度(1893年1月19日),解放以来最低气温是-10.1度(1977年1月31日)

    上海日最低气温小于-5度的严寒日一年平均为5.5天,一般出现在12月下旬-2月上旬,以1月最多(2.9天),12月和2月分别为1.5和1.0天,3月很罕见,不足1天。历史记录严寒天最多的是27天(1917-18年冬天),其中日最低气温小于-7度平均2年一遇,低于-8度大致3年一遇,低于-9度基本6年一遇,而降至-10度以下要12年一遇了。但是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影响和城市热岛化效应,80年代后期以来低温明显减弱减少,-5度以下基本5年一遇,-7度以下在上海大部地区已经基本不见踪影了,只有郊区局部偶有出现。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地域虽然不大,但是每当寒潮来袭时,各地区气温差异比较明显,尤其现在热岛因素使然,在辐射降温好的清晨,最低气温市郊温差可以达到5度以上(如下图所示)

实况.jpg

    其次看一下寒潮带来的大雪影响,据1883-2000年统计,上海年平均降雪天数为6天,一般1月初开始,3月上旬结束,初雪最早出现在11月2日(1895年),终雪最晚则出现在4月24日(1980年)。上海年平均积雪天数为2.8天,初积雪一般出现在1月下旬,终积雪在2月中旬,其中积雪最早出现在11月27日(1903年),最晚结束于3月26日(1925年),最多年出现16天积雪(1905年),而解放后出现最多积雪是1977年的10天。最大积雪深度一般小于10cm,大于20cm的只出现在1893年1月29日,为29cm,其次是1912年12月28日,为18cm。

    1991年12月26-28日的强寒潮是出现暖冬以来最经典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12月26日午夜起大雪开始降临申城,气温开始剧烈下降,至27日上午8点,徐家汇雨雪量18.5mm,积雪5cm,郊区金山积雪10cm。从27日开始连续4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度,连续3天最低气温在-6度以下,29日最低气温达到-8.0度,是最近24年以来同期最低值。由于道路积雪5天未化,使得雪变成冰,路面打滑,致使1300多人摔伤,仅27日就发生交通事故几百起,急诊骨折病人成倍增长。全市5万多处水管冻裂,5.4万户居民供水受到影响。煤气管冰冻堵塞,几万户居民用炊发生困难。虹桥机场、高速公路等高速干线封闭,数百次火车晚点或停驶,严重影响交通。

当时具体天气形势如下所示:

1991.12.27位势图.jpg
850温度分布.jpg

徐家汇气温如下所示:

徐家汇.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温影响

说完了寒潮低温,接着来看看高温对于上海影响。当日最高气温达到35度以上,称为高温日,如果达到37度以上,则叫酷暑日。高温灾害发生在夏天,如果出现连日高温,则对人体健康、交通、用水用电等方面的影响会比较严重。

    相对来说,上海高温气候值不是很多,年平均高温数为12.4天(1873-2000年),其中7月出现最多,为6.2天,8月其次为4.7天,5、6、9月都不到1天。高温最早出现在5月5日(1939年),最晚出现在9月27日(1947年)。高温具有一定的时域性,20世纪30-40年代是高温最盛时期,年平均高温天数有23天,其中1934年高温天数为最多,达到55天;而持续高温最长为1926年7月22日-8月14日的24天,其次是1953年7月25日-8月15日的22天。而大于等于37度的高温酷暑天数年平均为2.4天,最多达到34天(1934年)。酷暑日一般出现在7月中旬-8月中旬,正好和三伏天吻合,最早初日为1997年6月6日的37.1度,最晚为1949年9月17日。而大于38度的高温一般为4年一遇,超过39度的则要20年一遇,而达到40度以上的高温只有1934年7月12日的40.2度,为历史最高纪录,最长连续高温超过37度出现天数为10天(1934年6月25日-7月4日)

    进入98年以来,由于西太副高位置发生了变化,上海的高温又明显增多,除99年,其他年份都有超过38度的高温,其中98、03、05、07均有超过39度的高温,因此防暑降温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对于高温的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地域特点,高温天数和强度以市区最多,按照1961-2000年数据,年均8天,其次是闵行、青浦、宝山、嘉定等区,在6天上下,剩下其他地区在3-5天之间。而在高温剧烈的年份,地区差异更明显,由于受到海风影响,沿海区县往往高温天数只有靠近内陆的一半不到。

    下面举个1998年经典高温例子,高温天数27天,38度以上的严重酷暑日7天,极端最高气温39.4度。连日高温使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用水用电创当时历史新高,其中8月13日用水创下651.1万立方米历史最高值,8月11日用电最高负荷901.8万千瓦,发电能力出现严重缺口,上海电网只能向邻近省市购电60万千瓦应急。

    由于高温用电量猛增,火警频繁,8月10-11日,受理火警83起,是平时的一倍;另外,路上抛锚车辆明显增多,和常年同期相比上升65%;医院里边病人也人满为患,尤其是中暑及其导致的并发症,因此死亡率也大大增加。

下面看一下当时的天气实况:

徐家汇高温.jpg
1998.8.13位势图.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强对流——暴强的雷暴

既然高温多了,大气势必会不稳定,那么就给了强对流天气孕育一个很好的平台。因此对于上海来说,强对流天气灾害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焦点。强对流天气的表现形式包括了雷暴、大风、龙卷风、冰雹等,以局地性为主,范围不大,分布零散。上海的强对流天气地域分布也不是很平均,大致崇明-宝山-市区-浦东-南汇东部这条线为多雷区,闵行、松江相对较少,金山—青浦雷雨又比较多一些。由于雷暴经常伴有大风、暴雨、冰雹、龙卷风出现,而冰雹和龙卷风出现概率非常小,故大风、冰雹、龙卷不单独介绍,接下来主要介绍上海的雷暴灾害。

    上海的雷暴日数常年为28.3天(1951-2000年市区),最多49天(1956年),最少12天(1951年),连续雷暴日最长达到12天(1956年)。上海地区初雷最早是1月12日(1966年),终雷暴最晚是12月31日(1974年)。

    雷暴日变化明显,夏天一般发生在15-17时。而不同季节雷暴出现时间也有差异,比如春天一般晚上出现雷暴几率大于白天,而中午出现最小。雷暴全年各月都可能出现,不过主要发生在3-9月,其中又以7-8月最多,分别为7.7和6.7天,基本和气温、降水成正比。

    2008年8月25日早晨,上海市区出现了百年最为集中的降水,7点-8点一小时降水量徐家汇达到117mm,突破历史极值,就是拜一场强雷暴所赐。具体信息如下:

        2008年8月25日清晨,上海遭遇暴雨袭击,导致市区多处道路积水严重,为市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由于正值上班高峰,许多上班族被堵在地铁口或上班途中,也有许多市民干脆脱掉鞋子,涉水过街。

    据悉,这是2008年入汛以来上海遭遇最大的一场暴雨,局部地区雨量达到百年一遇,已造成中心城区60多条马路积水,百余户民居进水。当地气象台和防汛部门分别发出相应的灾害性警报。

    截至8时,雨量最大的徐汇田林地区达143毫米,其中7时至8时一小时雨量就高达117毫米,超过百年一遇的暴雨标准。卢湾、长宁、黄浦、普陀、浦东、杨浦、闸北等地的雨量均超过50毫米的暴雨标准。

    由于雨量过于集中,远远超出上海市每小时27至36毫米的排水能力,造成全市60多条段马路积水10至20厘米,百余户民居进水5至10厘米,中环吴中路、衡山路、祁连山路等下立交桥因积水严重而临时封闭。

    又讯:暴雨已造成中心城区150多条(段)马路积水,超过1.1万户民居进水,徐家汇等地一度交通严重拥堵。部分上班族(尤其自驾车一族)迟到达7至10小时。

    下图分别是永嘉路、衡山路、中环线吴中路隧道:

永嘉路.jpg
衡山路.jpg
中环吴中路隧道.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雾——可怕的杀手

最后介绍一下大雾灾害。雾是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结果,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称为雾;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200米,则称为浓雾。

    上海年平均雾日为39天,最多达96天(1930年),最少7天(1901年),最长连续雾日10天(1945年12月3-12日)。影响上海的雾的种类大致分为:辐射雾、平流雾、锋面雾、混合雾,大都出现在冬春季,夏季很少出现。

    上海雾的分布受到地理环境影响甚大,大体上从长江口向南到杭州湾北侧为相对少雾地区,年平均30天以下;从该地区分别向西和向东,雾日明显增加到40天左右。其中市区、嘉定、松江等地年平均雾日达到40天以上,主要受秋冬季的辐射雾影响。海上向东雾日也增加,主要是春季的平流雾和混合雾所致。

    1961-1990年上海徐家汇站雾日统计如下:

大雾.jpg

       其中能见度小雨200米的浓雾,年平均8.7天,站总雾日的24%,主要出现在11、12和1月。能见度小于50米的特大浓雾年均2.9天,占总雾日的8%,主要出现在12和1月。而且可以发现,雾和副高、西风带的位置也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副高控制下,雾比较少;西风带控制下,容易形成雾。

    浓雾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对于空气的污染、交通等影响都会有非常严重,甚至是致命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发生于1987年12月10日的大雾,黄浦江轮渡全线停航,浦东陆家嘴“陆延线”轮渡停航4小时多,积滞乘客3万多人。当雾消开航时,乘客蜂拥上轮渡,导致轰动全国的著名踩踏事件,造成死亡16人,70多人受伤的重大事故。

    以上介绍了上海地区气象主要灾害,如有不全之处,请大家补充指正,谢谢。

PS:1. 如没有特别指出,参考的标准都是按照徐家汇(龙华)观测站数据。
        2. 部分数据摘自《上海气象灾害大典》,有改动和补充。
发表于 2009-3-13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1980年4月24日下雪??  真的不敢相信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阿登森林 于 2009-3-13 11:36 发表
1980年4月24日下雪??  真的不敢相信

是的,这个是官方都有记录,现在补充一下当时的天气形势和温度实况。
可以看出850HPA温度正好在0度以下,但是925HPA和地面温度如此之高,能下雪也是奇迹。

4月24日.jpg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表于 2009-3-13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世纪气象云 | | | 关于我们

GMT+8, 2025-4-28 07:25 , Processed in 0.03231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