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洪涝和干旱对上海的肆虐
除了TC之外,暴雨和洪涝也是影响上海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一般产生于TC、梅雨、强对流等天气系统。每当遇到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暴雨,会引起城市积水,交通瘫痪,严重影响市民的出行和生活。 暴雨一般是指一段时间内出现的大量降水,一般以日(24小时)降水量>=50mm即为暴雨日,其中100-200mm为大暴雨,超过200mm为特大暴雨。 据1875-2000年统计,徐家汇站测得暴雨天数408天,平均每年3.2天,最多是1999年的10天。年暴雨日主要集中出现在6月中旬-9月中旬,站全年的80%以上。其中有2个高频点分别出现在6月中旬-7月上旬和8月下旬-9月上旬。百余年来,连续2天以上出现的持续暴雨一共34次,其中1957年7月一次连续3天,1999年6月一次连续4天,其他均为2天,大多出现在6-9月。超过100mm的大暴雨有39天,而2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只出现过一次,百年罕见了,主要出现在8-9月。 上海暴雨分布不均,局地性比较明显,一般以市区徐家汇站最多,沿江沿海的宝山、浦东新区其次,而相对内陆的金山、青浦比较少,和多雨区相差在1/3左右。大暴雨以闵行、浦东新区站最多,青浦站最少。其中1999年6月24-27日徐家汇、闵行、青浦、松江连续4天暴雨为历史罕见。而雨势极大值均发生在1977年8月21-22日,其中宝山县的塘桥镇24小时雨量581.3mm,12小时雨量563.0mm,22日凌晨1-2时,1小时雨量151.4mm,均为历史记录。 1956-2000年,上海市出现暴雨灾害209天(不包括TC影响),年均4.6天,最多22天(1999年)。其中大暴雨或者特大暴雨出现连续2天或以上的,基本成灾。暴雨灾害主要集中在6-9月强对流盛行的季节。暴雨灾害绝大多数是以局部地区的点形式出现,而造成灾害面积比较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主要因素是梅雨期间的暴雨或者TC带来的暴雨。 由于TC已经在上文讲述过,故不重复,下面主要说一下暴雨的罪魁祸首——影响上海的梅雨。 梅雨是初夏时节江淮-长江中下游流域一带经常出现的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此时空气湿度大,物品容易发霉,故称“霉雨”,又值江南梅子成熟,也叫“黄梅雨”。地面天气图上表现为一条略呈东北-西南向的准静止锋,来回摆动于上述地区。在锋面南北区域往往有一条狭长的降水云系,南北宽百公里多,东西长数千公里。 上海地区梅雨期标准如下: 入梅:入梅前5天副高脊线在18N以北,且5天中平均气温有3天>=22度;入梅后的头5天中,降水天数超过4天;如有分段梅雨,则每段梅雨结束以后平均气温>=22度。 出梅:梅雨结束前后,东经120-130度之间的副高脊线北跳至26N以北,日平均气温超过27度,最高气温超过30度,且6天以上无雨。以后若再出现阴雨,则属夏雨而非梅雨。 根据1875-2000年资料统计,最早入梅为1936年5月22日,最迟入梅是1982年7月9日,故平均入梅日6月15日,因此6月中旬前后入梅概率最高,达到37%(47年),7月上旬入梅只有5年(占4%),为最少。对于出梅来说,最早出梅日1936年6月9日,最迟1954年8月2日,平均出梅日7月4-5日左右,故7月上旬出梅同样占37%(47年)为最多,8月上旬出梅仅1年(1%不到),为最少。 因此梅雨期从平均入梅日-平均出梅日为21天,最长59天(1954年),最短3天(1897、1934、1958、1965年),为空梅。梅雨总雨量最多达到了814.8mm(1999年),接近上海常年年平均雨量的70%,不过最少也只有11.9mm(1902年),平均梅雨期雨量为257.6mm。其中1875-2000年间超过500mm的有5年,不到50mm的有6年。梅雨期中降水日数最多的是45天(1954年),平均15天左右(占梅雨期的71%)。暴雨日平均1天左右,最多达到8天(1999年),其中有43年的梅雨期中没有出现过暴雨。 下表为1951-2000年上海梅雨概况 见:http://www.21cma.net/thread-3489-1-1.html 梅雨的灾害不容小觑,它和上海的旱涝有密切关系。梅雨期长,雨量雨日多,出梅晚的年份多夏涝,反之多高温伏旱。又由于连续阴雨,光照不足,空气和土壤过湿,对农业非常不利,对怕受潮的物资的储存也有比较大的影响。 在187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到2000年,出现梅雨灾害的有10年(1875、1882、1919、1931、1954、1957、1991、1995、 1996、1999年),与夏涝灾害同步,平均12-13年出现1次,尤其90年代以来,梅雨成灾4年,频率有增多趋势。 形成上海梅雨天气系统主要是静止锋,有2种情况,一是静止锋稳定在长江下游,上海处于静止锋北侧,降水比较多,有时有暴雨,天气 比较凉爽。日平均气温一般不会超过24度;二是由于副高比较强,静止锋偏北于江淮流域,上海处于其南侧,多阵性降水和雷雨,气温比较高,平均气温一般在 26度以上,有时会出现35度以上的高温天气,由于露点高,感觉非常闷热不适;而有时由于副高不稳定,静止锋来回摆动,上述2种天气现象交替出现。 除了上面说的暴雨之外,洪涝也是上海的水之灾害之一,其原因多种多样,但是和过多降水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和降水相比,具有持续时间更长(延迟滞后性),影响范围更广。对于上海来说,主要有以下3种原因: (1)梅雨持久,暴雨频繁 (2)多热带气旋影响,间隔短,强度大 (3)春、秋季锋面活动过多 因此按季节可以分为春涝、夏涝和秋涝。 春涝主要发生在4-5月,规定总雨量超过250mm以上算春涝,1873-2000年期间一共出现了28年,平均4.5年一遇,其中>300mm以 上的重春涝有9年。夏涝主要发生在6-7月的梅雨期间,上面已有比较详细的叙述,故不重复。秋涝出现在8-9月为多,其原因一是南下冷空气和暖湿交汇形成 连续秋雨(形势和梅雨相似,只是发生时间不同);二来这段时间正好是TC多发期。因此这期间一般多暴雨,局地性比较大,因此降水量分布不均,往往市区洪涝 而郊区没有太大的影响。一般来说8-9月总雨量超过350mm属于秋涝,出现了35年,平均3-4年一遇,其中总雨量超过400mm的有21年,占秋涝年 份的60%。 下表总结了1873-2000年上海出现各类洪涝灾害统计: http://www.21cma.net/thread-3489-1-1.html 接着简要说一下干旱,上海的干旱主要分为伏旱(盛夏)和秋冬旱。干旱的特点具有严重性、季节性、广泛性、潜伏性和持续性等特点。尤其是潜伏性,比如今年年初南方地区的旱灾,就是到了2月份才引起了重视,可惜不少地区已经发展到重旱了,相关内容可以参考:http://www.21cma.net/thread-3172-1-1.html —《我们一直以来忽略了的干旱(拒绝谣言)》。 而且干旱可以影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比如1997年8月27日-11月14日,持续干旱,全市几乎一半农田麦子未能出苗,已栽的油菜成活率低。 |
GMT+8, 2025-3-24 21:42 , Processed in 0.02306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