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623 发表于 2010-5-15 23:41

全球变暖小记(博君一笑)

全球变暖者,天地日暖也。盖近百年来,工业日进,温室气体日浓,如棉覆上,热无以去,遂徘徊于天地间。
   
   气候变迁,攸关生死,故而全民忧之。海内外诸国,肉食者阅古今典籍,览浩瀚经文,观百年冷暖,而后成巨作。载百年来,环球热度涨约摄氏零点七度,致海面日高,水旱交侵,暑气四塞,妖风四起,万物倾颓。若不止此势,世界危矣。
   然后吾忆数载前,无意得瞥竺老巨著。乃知自我华夏先祖徙至中原,数千年来,已历四寒四暖,尧舜之时,中原热甚,象居豫地,而今千里之南亦不见矣。隋唐盛世,八水绕长安,淮北橘结实,而今江南橘尚时有冻死。唐亡之后,中原日寒,明后尤甚,寒气弥天,冻风不息,雨水不至,旱魃肆虐七年,民不聊生,遂揭竿而起,终改朝易代,而后乃不见回暖。
   数千年来,冷暖几度轮回,然暖势日微,冷势日明,万物皆南徙,而风沙南进。极寒之时,天下多乱,江山易主。寒退之时,乱世弥平,百姓得以复元气。众观天下兴亡,历代寒暑,可知天时之举足轻重。
   今之世界朝廷,痛陈全球变暖之祸,遂订《京都议定书》,以除暖化之势。然则华夏数千年,盛世多毁于累年之寒,孰是孰非,不可轻论。余对当今朝廷之气候报告,亦多有疑问,现陈两点于此。
   朝廷所言,全球变暖,热气日盛,万物不堪暑气,多绝后。余想极地之内,尚属寒冷,万物皆有灵,岂不知趋凉避暑哉,如今生物之困境,非暑热所逼,实为人祸所害,森林为人所伐,徙途为人所断。无奈龟缩一隅,万物岂有活路乎。
   朝廷又言,气候异变,风雨不调,五谷不继,国将不国。此乃愚论, 古人尚知顺应天时以耕种,今人岂能墨守陈规,不知天时之变。反之,天时若暖,温风北上,关外广袤之地,雨水可期,三北防护林可图,塞上江南可望也。
   朝廷之言,尚有他处可疑,一言难尽。吾唯望后来者三思其理,不为表象所惑,明辨个中是非。华夏子民,趋利避害,达天人合一之境。

lj623 发表于 2010-5-15 23:44

全球变暖的定义,是把文言维基百科简化了下。

将臣 发表于 2010-5-16 00:16

这帖我不静下仔细看,都看不清楚,新人就别指望能看明白了:lol

古人尚知顺应天时以耕种,今人岂能墨守陈规,不知天时之变。反之,天时若暖,温风北上,关外广袤之地,雨水可期,三北防护林可图,塞上江南可望也。
——中国古都和北方省府,绝大多数都在下沉区,包括现在的北京和银川,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lj623 发表于 2010-5-17 21:10

老将所谓的下沉区,是指TC外围的下沉区?

将臣 发表于 2010-5-18 02:07

4# lj623
差不多吧,反正都是中尺度下沉区,比如西安洛阳北京“TC下沉区”;P

r6144 发表于 2010-5-18 11:26

大概翻了翻Stern report,里面有关中国的内容很少,只说降水量可能是会增加,但主要集中于夏季,可能会带来较大的防汛压力。

不过现在的气候大会什么的基本上就是在扯皮嘛,这也难怪,减排和碳交易之类牵涉到的经济利益实在太大,各国政府也只能为自己的国民多争取些利益了。

所以如果现有的全球变暖理论大致无误的话,政府还是先多作些准备为好,比如预计未来100年全球温度平均上升3度,那么土地该怎么规划、防汛设施该怎么建,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eoj329 发表于 2010-5-19 23:32

3# 将臣
其實也不用把下沉看得太嚴重,好像黃土高原及渭河一帶都是森林來的,只是明朝及清朝時分別實行“屯田”制和“垦荒”制,才砍得七七八八.

古代種不了地的地方,基本上是没有人住的,何來建都.:lol

将臣 发表于 2010-5-21 00:49

7# eoj329
人类繁殖地基本要求跟微生物没有区别,就是温度和水源,所以对于内陆来说,繁华中心都是下沉区,也即是抬升降水区,长时间尺度来看,应该没有例外的,包括长春。

至于沿海的,繁华中心是三角洲,也是温度和水源的关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球变暖小记(博君一笑)